我一定是病了才發瘋的認真看這篇文章,然後還寫了想法~ T^T
不過常來我這裡逛的人大概早就了解我反反覆覆又無常的個性,所以不想看的請跳過。
下面的部分是摘自「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姚和順,文章名稱為「揭開頭腔共鳴的神祕面紗」。
上:http://tinyurl.com/bp4rvkw
下:http://tinyurl.com/d5w63l6 (原始的網頁有問題,所以我是找庫存網頁)
六、歌唱的共振峰(Zum Singformanten)與頭腔共鳴( Kopfresonanz )
人的聲帶所能發出的聲音頻率,一般大約在73-1396周/秒之間,是鋼琴的D-f 3。每個人說話、歌唱時音色互不相同,這除了每個人聲帶自身的形狀(長短厚薄)和發音時的氣流動態不同而產生的基音(聲帶音)音波不同之外,也與人體可供助振的共鳴腔體的不同及運用的不同所產生的共振音波不同所致。如果從語音學的角度看,人聲音域並不那麼寬廣,一般正常說話的語音頻率,男子約98Hz-131Hz(G-C),女子約191Hz-262Hz(g-d)之間。如果從音響學角度看,人體在歌唱時,除了發音器(聲帶)振動所產生的基音外,同時還有頻率為兩倍、三倍、四倍等部份器官在同時共振,而產生泛音效果,促使基音聲波更加增強,歌聲就更明亮、圓熟、豐滿以及具金屬性的燦爛光彩,如此稱謂「歌唱共振峰」;這一特殊的共振峰是屬於聽覺較為敏感的頻率範圍內,約介於第三共振峰(F3)與第四共振峰(F4)之間,其頻率約在2500Hz-3200Hz左右。
早在1942年Bartholomen氏在「音樂的聲學」一書中指出:歌唱中最好的聲響效果,是在2800Hz-3200Hz之間的共振峰。美國最著名的聲樂教師和聲樂教育家范納德(W. Vennard, 1909--1971)指出2800Hz-3200Hz的共振峰,是歌唱中最珍貴的音質基礎。Winckel(1953)和瑞典科學家Sundberg(1977)同時指出:在發聲管道中的上咽腔部分,除了母音特有的共振峰外尚有一特殊的共振峰,它是由於歌唱家們將喉頭降低(傾斜作用)以及擴大上喉腔室所激起泛音能量增強的效果所致。這範圍約在2500Hz-3000Hz之間,此種共振峰具有最佳的支持力度聲音與響度的能力表現。
歌唱共振峰,是不存在於一般說話語音或流行歌手的歌聲中,同時也是管弦樂隊聲響所缺乏的。如果一位歌唱家具有此特殊訓練的共振峰,其歌聲就有利於穿透龐大管絃樂的聲響而達到觀眾的耳朵中。因為「歌唱共振峰」的聲音增強能量的分佈與管弦樂隊和說話聲音不同,它的高峰正好是樂隊聲響與說話聲能量正在減弱的地方,因此在這有利的情況下,歌聲容易突顯出來。
歌唱家們無不強調「頭腔共鳴」的重要性。義大利美聲唱法要求在歌唱發聲中將頭聲共鳴貫穿始終。要求聲音在任何時候都要達到有高位置。據現代科學實驗發現,所謂的高位置又具有穿透力的頭聲,其實皆是咽腔在發聲管中的特殊形狀所產生的。所以美國加州大學聲樂系主任范納德教授指出:「咽腔中的聲音是音質中的無價之寶。」現在已經證明所謂頭腔共鳴(頭聲)實際上就是指在咽腔管道中所產生的2800HZ高頻共振的效果。在用聲譜圖分析,這個2800HZ的高頻共振就是美聲唱法中的歌唱共振峰,也即是所謂的「頭腔共鳴」。當歌唱者經訓練而得到歌唱共振峰後,他們上部共鳴的感覺就特別明顯,這種上部共鳴感覺的現象,恰好解釋了人們把高位置的聲音叫做「頭聲」的說法。在聲樂學習中要獲得歌唱共振峰也是不容易的,必須要經過教師的細心指點及學生刻苦練習才能達到目的。十年前曾邀請上海歌劇院聲樂教授廖一鳴先生到國內客座講學,曾介紹正在大陸流行的「咽音唱法」及其咽音唱法練習的八個步驟。其內容目的:是在解決頭腔共鳴及突破頭聲音域的一種練習方法,促使頭腔共鳴更亮麗、更豐滿圓熟,使高音更穩定、更有突破性。他們也是利用咽腔管道中的共振原理,而採用八種獨特的練習步驟為手段,來幫助學生解決頭腔共鳴的困擾,促使學生們能夠獲得這2800Hz左右的歌唱共振峰。獲得歌唱共振峰的演唱者他們發音的氣息支持、聲帶的振動,共鳴腔體的調節都達到了人體發聲機能的最佳配合,也克服了一切發聲上的障礙,因而發聲效率相對的也提高,歌唱嗓音問題也相對的減少甚至消失,使聲帶永保青春健康。
七、結論
「頭腔共鳴」除了下部非固定的共鳴槍體所產生的2800Hz-3200Hz之共振峰外,尚有上部固定共鳴腔體的共振,此共振來自於骨組織的傳導作用 (及軟骨和緊張的肌肉) 而加強聲音的強度,其共振是一種無氣息的聲波共振。此種共振作用與下部咽腔管的共鳴作用相結合,聲音自然增加響度,因此上部固定共鳴腔體 (鼻腔,額竇,蝶竇) 有助於聲音的擴大。歌唱家所以強調要把上部共鳴利用上,是因為它的共振作用較強,如果和下部共鳴聯合起來,對聲音的響度,圓熟度,金屬性色彩及致遠性皆有加倍相得益彰的效果。因此,應用上部共鳴,必須先造成下部共鳴腔體強而有力的聲波。聲波達到硬顎及周圍骨組織與肌肉的同時振動,而引起鼻腔和頭腔各竇體的共振即可增加音量,又可增加聲音的力度。
發聲管道在解剖學和聲學上是相當的複雜,尙有許多關於感覺和音質方面的問題仍未能找出答案,但無庸置疑的是,在歌唱時降低喉頭加長咽腔管的長度與空間,產生共振達到最佳的共鳴效果,將是學唱者不可忽略的目標。
我摘錄的這個部分,剛好說到了歌手跟聲樂家的不同,其實在聽俊秀唱音樂劇的時候,就一直有這個感覺,其他共同合作的人,在唱法以及聲音的表現上,跟俊秀有很明顯的不同。
我一直對於俊秀沙啞的聲音好好奇,到底是天生的沙啞,還是之前經歷變聲期時為了努力唱出高音才變這樣?如果原因是後者,不就代表著俊秀的唱法是偏歌手?這樣真的會很傷聲帶喔!!!
我自己曾經短暫學過不專精的聲樂,純粹只是高中的社團活動,當然也有指導老師,不過我一直都不是表現得很好,對聲樂的體悟不夠,所以也無法理解JYJ三人的歌唱方式,我只能說就我自己的理解,他們還是屬於很歌手的唱法,而非文中說到的頭腔共鳴。如果真要說,我覺得在中的唱法比較偏聲樂。
我很好奇的是,身為歌手的俊秀用了多少比例的頭腔共鳴呢?到底誰能給我解答?不知道看了俊秀的solo場會不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或是待我仔仔細細聽了solo專輯更能明白?(不談有天是因為,他應該還沒辦法!
會一直覺得唱法很奇怪的原因是因為,在我自己的體悟中,聲樂唱法的頭腔共鳴所表現的聲音,是帶著強烈震動的宏亮聲,但我一直難以理解為什麼俊秀的聲音是沙啞的,不是說他唱得不好(我再三強調是很怕被秀飯揍的意思),而是我真的很好奇。
如果要我舉例歌手的唱法跟聲樂家的唱法表現上的不同,就要拿出這一位之前我介紹過的歌手
TEI金鎬京(김호경) 了。
這是TEI的一般歌手唱法:
抱歉因為私人因素,某些文章僅限好友觀看。
“過去兩年零三個月,贏過、輸過、笑過、哭過,被質疑、被緋聞、被非議、被黑幕,從未辯解,無需辯解。今夜華筵終散場,功成名遂,滿目荒唐。” ——Gun《蜜汁燉魷魚》
--------------------------------------------------------------------------------------------------------------------------------------------------------
多年後把網誌的被搜索功能打開了,以前是低調,現在是希望若還有人想了解在中、有天、俊秀的軌跡,能夠看到這些文章。
不過無奈很多文章的圖都破了,但我實在太懶惰,有想看的再跟我講,我努力補一下!XD
(消失的路人謝謝你!我很感動!差點淚灑辦公室!TT)
大尖叫阿!!
自我警惕阿!哪裡可以團購鐵線蟲!◢▆▅▄▃ 崩╰(〒皿〒)╯潰 ▃▄▅▆◣

眼淚太鹹、pH太低來升一下阿!!






來個帥哥!(欸?)

♥最近的愛♥
--------------------------------------------------------------------------------------------------------------------------------------------------------
多年後把網誌的被搜索功能打開了,以前是低調,現在是希望若還有人想了解在中、有天、俊秀的軌跡,能夠看到這些文章。
不過無奈很多文章的圖都破了,但我實在太懶惰,有想看的再跟我講,我努力補一下!XD
(消失的路人謝謝你!我很感動!差點淚灑辦公室!TT)
大尖叫阿!!
自我警惕阿!哪裡可以團購鐵線蟲!◢▆▅▄▃ 崩╰(〒皿〒)╯潰 ▃▄▅▆◣

眼淚太鹹、pH太低來升一下阿!!






來個帥哥!(欸?)


♥最近的愛♥
- May 21 Mon 2012 19:27
[Music]關於歌手與頭腔共鳴的疑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